固体燃料由煤斗落到炉篦上,然后跟随炉篦一起由前向后运动。空气则由下向上穿过煤层。
燃料的着火热源来自于炉内的热烟气和炉墙的热辐射。燃料表面首先被加热燃烧后将热量向下传递直至炉篦上的煤全部燃尽。燃烧产物烟气则向上运动。燃料在炉篦中后部燃尽变成灰渣落到冷灰斗中排出。
这种燃烧方式的优点是燃料层能保持相当大的热量,燃烧比较稳定,不易灭火。同时,新进入的燃料能与已着火的燃料充分接触和受到烘烤,点燃条件较好。
这种燃烧方式的缺点是只能燃用固体块状燃料,空气是从底部向上由煤块的间隙穿过,混合条件较差。因此,适用于小容量锅炉。
(1) 燃油
锅炉燃料油的比重,即某一温度下单位体积燃料油的质量与4℃时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即表示20℃时燃料的比重;密度则为某一温度下单位体积燃料油的质量。
(2) 燃料油的粘度是流动阻力的量度,用以判断燃料油的流动性和雾化性能。常用的有动力粘度、运动粘度与各种条件粘度,我国通常采用恩氏粘度计测量燃料油的粘度,其单位为°E。恩氏粘度(条件粘度之)是指苛温度下200ml燃料油从恩氏粘度计中流出时间的比值。 燃料油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为保证燃料油的正常输送,常常将油温预热到30- 60℃(粘度约为80-30°E);而为了保证燃料油的雾化性能,则要求进入油喷嘴的粘度不大于3-4°E,但油温预热不宜超过110℃,以防止产生“残炭”而堵塞喷嘴。
(3)闪点 是油品安全性的指标。油品在特定的标准条件下加热至某一温度,令由其表面逸出的蒸气刚够与周围的空气形成一可燃性混合物,当以一标准测试火源与该混合物接触时即会引致瞬时的闪火,此时油品的温度即定义为其闪点。其特点是火焰一闪即灭,达到闪点温度的油品尚未能提供足够的可燃蒸气以维持持续的燃烧,仅当其再行受热而达到另一更高的温度时,一旦与火源相遇方构成持续燃烧,此时的温度称燃点或着火点(Fire Point或Ignition Point)。虽然如此,但闪点已足以表征一油品着火燃烧的危险程度,习惯上也正是根据闪点对危险品进行分级。显然闪点愈低愈危险,愈高愈安全。
(4)水分 水分的存在会影响燃料油的凝点,随着含水量的增加,燃料油的凝点逐渐上升。此外,水分还会影响燃料机械的燃烧性能,可能会造成炉膛熄火、停炉等事故。